《北大法律评论》第20卷·第1辑(已上传电子版论文)
  • 2020/11/10本站编辑发布
  •     
  • 2348人已浏览

《北大法律评论》第20卷·第1辑(总第38辑)


目录

 

专题:时空维度中的法学(律)

 

黄钰洲:理性的规范性与历史的延续性——哲学法学与历史法学之争

黄茂钦:经济法视域下的“时空”之辨

吴佩林:论清代州县衙门诉讼文书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以«南部档案»中的“票”为中心

蒋正阳:变革与承续:陕甘宁边区自首制度的表达与实践


论文


李腾:作为行动理由的服务性权威

艾佳慧:连续性思考的“神话”——侵权法经济分析模型之反思

蔡仙:论过失犯中结果避免可能性理论之演变

邓卓行:强迫劳动罪的实质法基础与教义学阐释

 

评论

 

范继增:废除«人权法案»与退出«欧洲人权公约»:英国普通法法理能否有效保障基本权利

李红海:普通法能否更为有效地保护人权

叶姗:个人所得税量能课征的法律构造

缪因知:资产管理违法所得追缴模式研究

孙竞超:社交媒体能为民主做什么——读桑斯坦的«标签共和国»

 

译文


〔美〕安德瑞马默 〔英〕亚历山大萨奇 著 张民全 译:法律的性质

 

本辑导读

 

全书共分“专题研讨”、“论文”、“评论”和“译文”四个栏目。

其中,“时空维度中的法学(律)”作为本辑专题,共刊发四篇文章。黄钰洲博士的《理性的规范性与历史的延续性——哲学法学与历史法学之争》一文对两大学派进行了本源式的回溯,通过对丰富的一手文献的分析和研读,抽象出“理性”与“历史”两大范畴,就中国法律学人取道西方传统法律理论的可能及其限度进行了引申性思考。黄茂钦教授的《经济法视域下的“时空”之辨》一文从经济秩序图景与规范的理想体系入手,就中国四十余年间的经济法变迁做了系统性回顾,并对期间学界所形成的智力成果展开了多角度的梳理,对下一步我国经济法图景的建构和规则的创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吴佩林教授的《论清代州县衙门诉讼文书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一文运用丰富且珍贵的档案资料,多维度地分析尚未在法史学界引起重视的“票”的文本形态和法制功能。在系统性、类型化的研究方法论基础上,作者全面地揭示出票作为承载清代地方司法实践重要制度化作用的意义。蒋正阳博士的《变革与承续:陕甘宁边区自首制度的表达与实践》一文主要讨论建国前陕甘宁边区探索建立自首制度的时代背景与革命需要,在充分分析大量一手文献材料的基础上,对政策性延续与制度性断裂、道德教化主义与革命管控犯罪的实用主义的二元辩证关系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诠释和见解,对溯源自首制度、挖掘现有制度的革命传统的特殊性要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价值。

在“论文”栏目下,总共刊发四篇文章。其中,李腾博士的《作为行动理由的服务性权威》一文对约瑟夫·拉兹提出的服务性权威理论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剖析,就该理论在学界所引发的长期争论和歧义进行了澄清和进一步的解释,在尝试回答和证成行动理由等实践性理论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独到的见解。艾佳慧副教授的《连续性思考的“神话”——侵权法经济分析模型质反思》一文在系统回顾了最小化成本理论的经济学、人性假设的基础上,对侵权立法的规则与标准——连续性思考的边际最优模型的法规范建构和适用的空间及程度——展开了详细的分析。作者对零交易成本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进行了反思,对这种误用科斯定理的理论展开了详细的批判和重构,所得的结论颇有新意,具有相当的理论意义。蔡仙博士的《论过失犯中结果避免可能性理论之演变》一文运用知识考古的方法,颇为详细地梳理了当下结果避免可能性理论“何以如此”的深层因由及规律性变动逻辑,全文通过对本主题项下关联理论的述评,进一步指出我国过失犯理论建构与适用的原则性标准和本质性立场,具有相当的理论比较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邓卓行博士的《强迫劳动罪的实质法基础与教义学阐释》一文以我国《刑法》第244条规定的强迫劳动罪展开,通过对本罪“法益为何”与“实行行为认定”两个问题的细致研究,提出以法理和宪法为判断依据,进而填补刑法规定的实质性内涵这一基本分析思路,全文以法哲学知识为框架,进一步讨论监狱劳动与比例原则等相关问题,是一篇不错的、兼具理论思辨和实践导向的文章。

在“评论”栏目下,共收录三篇文章、一篇书评和一篇审稿意见。范继增博士的《废除〈人权法案〉与退出〈欧洲人权公约〉:英国普通法法理能否有效保障基本权利?》一文由对以英国为代表的普通法系在人权保障领域的独特性和传统性而展开,通过区别于大陆成文宪法概念的分析进路,作者得出普通法难以对新兴权利和大众的权利需求提供细致且高效的保障这一结论。尽管目前英国脱欧成功,但留下的问题也颇多,其中既有法理问题,也有实践难题,本文所展现的分析思路和基本立场,为我们反思相关问题提供了有益地探讨。作为前述文章的审读人,李红海研究员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立场和结论。概言之,通过确立“法律只是社会生活所创造的权利的一种规范性再现”这一基本立场,作者表达了对普通法能够胜任保障人权的理论信心。这两篇文章对照来看,更有利于我们理解相同议题的多重解读之可能性及其限度等问题。叶姗教授的《个人所得税量能课征的法律构造》一文通过回溯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宪法根据,先后讨论了量能课税原则的规范内涵和适用标准、分类综合税制改革的逻辑分析、法定收入额和扣除额的确定与结构以及税收特别措施与程序规则等内容,相对全面地评述了我国修订《个人所得税法》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具有相当的理论批判价值。缪因知副教授的《资产管理违法所得追缴模式研究》一文,通过比较借鉴美国相关制度模式和实践经验,以公私法相互协调为目的,就证券资管违法所得追缴模式及其执法法理展开详细地分析,提出既应当确保公法机制不至侵蚀私法功能、又可以最小损害的比例原则来规范行政执法这一基本思路和立场,应当说具有相当的理论价值。孙竞超博士的《社交媒体能为民主做什么?——读桑斯坦的〈标签共和国〉》一文,对著述颇丰、影响力十足的凯斯·桑斯坦新作进行了独到解读,作者抽取出桑斯坦的行为科学分析方法论立场,对书中所揭示的分裂式民主、行为逻辑及其成因展开详细的述评,结合我国当前高速信息化与网路化的态势,提出认真看待网络媒体时代的公众参与以及宪法学者如何研究网路法的启发性问题。

本辑译文为张民全博士翻译的《法律的性质》。该文系安德瑞·马默教授(Andrei Marmor)和亚历山大·萨奇博士(Alexander Sarch)为《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撰写的“法律的性质”词条。译者对全文进行了细致地翻译,可读性强,对理解这一主题的学术史概况与发展趋势颇有助益。



 

本月点击排行榜